张小妮儿的地界儿
白日不到处,青春恰自来。 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。
港媒:中国经验证明面对第二拨疫情可以“将破坏性降至最低”
张小然专业号 | 2020-7-4

香港《南华早报》7月2日刊发题为《中国的经验表明新冠疫情第二拨不一定是灾难》的文章,对北京抗疫经验给予肯定。文章中提到,6月11日,北京新增一拨与批发市场相关联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,不同于首次遭遇新冠病毒,这次在没有“封锁”情况下,高风险地区以外区域,生活仍有序进行,目前疫情也得到了控制。

利用第二拨疫情的新特点可以“将破坏性降到最低”

据《南华早报》报道,北京近阶段的疫情防控提醒我们,新冠病毒的传播是悄无声息的,随时可能出现第二拨疫情。但好消息是,北京经验表明,可以以一种“将破坏性降至最低”的方式来控制第二拨疫情,因为第二拨疫情与之前的疫情存在明显不同的特点。

△《南华早报》:中国经验表明疫情第二拨不一定是灾难。

第一是对病毒的了解程度和抗疫前的准备工作不同。

疫情初期,大家对新冠病毒知之甚少,也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。面对不确定性,全面“封锁”是避免潜在灾难的唯一办法。现在虽然仍有许多未知数,但对这种病毒如何传播和影响人们有了更好的了解。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已经发展出一个结构和机制的“免疫系统”,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迅速启动起来。

△《南华早报》截图

第二是时间范围发生了变化。

早期的“封锁”是与时间赛跑,赶在医疗系统不堪重负之前,不惜一切代价阻止疫情扩散。对世界而言,现阶段抗疫的首要任务是研制疫苗,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。这些新情况也改变了疫情管理的方法。拯救生命仍然是最重要的事,但我们可以且必须从整体上去考虑那些为了抑制病毒而采取的措施。

精准防疫 降低经济损失

《南华早报》的文章还分析说,面对这样的新特点,北京采取了更精准的防疫举措,从而降低经济损失。

文章中提到,长期战“疫”就必须要综合考虑健康、经济等因素。我们应根据风险等级,有针对性地应对每一个新的聚集性传播。精准的方式也可以让我们把资源集中在关键领域,为接下来的战“疫”积蓄力量。

如何精准防疫,北京的经验给出了这两个关键要素。

第一是利用数据。

截至7月2日,北京已经累计进行1005.9万次新冠病毒检测,并通过短信通知有风险的市民;北京全市300多个街道乡镇按风险级别进行了分类。隔离部分社区后,在城市的其他地方,只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,人们的生活和经济互动就可以继续进行。

第二是迅捷的社会响应机制。

政府、私营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共同合作去收集、发布数据并采取措施;基层组织对个别的社区、建筑物和组织采取了相关措施。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证实,通过有效的检测和跟踪系统,工作时间的损失减少了50%。

△《南华早报》截图

文章认为,随着时间的推移,许多发展中国家将不得不在风险重重的重新开放和代价高昂的“封锁”之间做出选择。并建议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当地情况来调整自己的防疫系统,国际社会也应该作出更多努力,提供相关的手段和专业的知识。

接下来的一段时间,全球抗击疫情需要更明智和更多协作。在这场与新冠病毒的马拉松比赛中,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冲过终点线。
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